芹泽由衣每当有新手机正式上市之前,一场声势浩大的发布会必不可少,为的就是向消费者、行业传递亮点。
跳过发布会,在没有预热的情况下,华为于8月29日出其不意地发布了新产品华为Mate 60 Pro。
而其火爆程度,似乎又在意料之内。新机上线一小时售罄,二手市场也出现了许多加价订单,品牌号召力不言而喻。
这股力量的灵感源自雅鲁藏布江,它由西向东贯穿我国西藏西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其发源地,则在更冷峻的喜马拉雅山北麓冰川。
对于华为来说,这不仅是一次对大自然力量的致敬,也是其向外界传递的强烈信心——华为像奔腾的江川一样,依然有着势不可挡的生命力。
雅鲁藏布江在西藏林芝境内的大拐弯,正如华为这一次的关键转折 / 图虫创意
不断攀登顶峰的华为,曾看到了别人未曾领略的风景。2019年第三季度,华为在萎靡的市场大环境下达到42%的市场份额,连续六个季度实现两位数增长,稳坐中国大陆市场头把交椅[1]。
到了2020年第二季度,华为保持强劲势头,已经成为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智能手机品牌[2]。
过去几年,华为无时无刻不在寒意的笼罩之下艰难前行。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市场份额中,华为从2021年的10%下滑至7.9%,排名第六[3]。
2022年全球十大畅销智能手机中,也并未见到华为的身影。在一些调研报告中,华为的名字甚至被挤出头部品牌,隐身于“其他”[4]。
不过寒气终将散去,外部环境的艰难,终究无法战胜“事在人为”的决心。此番华为Mate 60 Pro“未发先售”,意味着华为已经穿越寒冬,有足够的信心整装待发,再次与头部品牌展开正面较量,重新夺回市场地位。
今年第二季度的数据也已经说明了一切。在中国市场,华为的智能手机销售额同比增长58%,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6.9%提升至11.3%[5]。
华为凭借其强大的产品力和号召力,赢得了广泛的用户信赖和认可 / 视觉中国
我们又能在榜单上看到华为的身影,在中国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中,华为逆势增长,第二季度市场份额同比增幅76.1%,是少有实现正增长,且增长幅度如此之大的品牌[6]。
就像从最高处出发的雅鲁藏布江,汇聚了无数条支流的力量,义无反顾地穿过世界上最深、最长的第一大峡谷,势不可遏地奔涌向前。
兢兢业业,如霆如雷。怀抱这样的能量,历经严寒淬炼的华为找到了突破口,于无声处,惊雷乍现。
尤其在中国市场,高端化在价格上表现明显,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均价自去年以来已超3200元[7]。
放眼全球,即便在不容乐观的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中,高端市场依然是“不一样的烟火”。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跟踪数据,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销量年同比下降8%,这一情况已经持续了八个季度[8]。
而批发价420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是第二季度唯一实现增长的市场,且对整个市场的贡献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这一季度售出的智能手机中,超过五分之一是高端机[8]。
高端机绕不开的一类,就是近几年热门的折叠屏,有些产品售价甚至在万元以上。
中国走在折叠屏发展的前列,2022年,中国市场占到了全球折叠屏出货量的四分之一以上[9]。
林立的品牌之中,华为牢牢占据国内折叠屏手机市场第一的位置。根据IDC数据,华为折叠屏手机在今年上半年占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出货量同比增长超过100%[10]。
即便在艰难的寒冬时期,像这样的高端机,依然是华为坚实的增长动力之一[11]。
在手机高端化的过程中,消费者对于手机的认知,也更加深入。耳濡目染中,我们逐渐明白买手机不能仅仅看颜值,还要关注摄像头、屏幕、充电技术、性能等参数。其中“性能”是一个最通俗的表述,代表着手机的综合素质,背后需要大量核心技术作为支撑。
此次华为Mate 60 Pro开售前,在《致华为用户的一封信》中,卫星通信、方舟引擎、玄武架构、盘古AI大模型等,都是该产品独特的技术亮点。这些充满中国式浪漫的技术背后,是华为持之以恒的自主创新和大力研发之路。
手机“含金量”的重要支撑,是芯片。芯片就像手机的大脑,一部手机上搭载的芯片至少有上百个,共同构成支撑手机运行的“神经网络”。
2014年,华为发布了首款以“麒麟”命名的手机SoC芯片,定位是服务于中高端智能终端。同年发布的手机产品因此“一机难求”,麒麟芯片也曾被称为“国产最强芯”[12]。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此之前,华为对无线端芯片的探索已经持续了20多年[13]。
芯片被华为视为ICT行业“皇冠上的明珠”,虽然研发之路注定艰难,但掌握这项核心技术,有利于构建长期、持久的竞争力。事实证明,华为对芯片的坚持投入,让其拥有了区别于其他厂商的核心优势[13]。
华为的另一个坚持在软件领域,即5年间迭代了4次的鸿蒙系统,更准确地说,是鸿蒙生态。
从规划到发布、升级、拓展,十多年间,鸿蒙生态设备数量已经达到7亿以上,它不仅是手机上的第三大操作系统,也能够在穿戴设备、音箱、汽车等多终端上流转,成为一个连接万物平台[14]。
鸿蒙,正如它的内涵,万物的元气和起源,凝聚了华为在软件领域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信念,展现出一个技术企业强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不论是发展麒麟芯片的决心,还是对鸿蒙系统的布局迭代,都表明华为所考虑的向来不止于“造出手机”,而是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以超乎寻常的耐心和毅力投入核心技术研发,深度布局产业链。
毕竟,在激烈的技术竞争面前,依赖“授人以鱼”的成果只会陷于被动,“渔”的本领向来需要自己习得。
华为之所以能大踏步向前,重新夺回市场的聚光灯,就在于建立了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华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底层技术是永远的话语权,是穿越严冬暴雨的铠甲,和石破天惊的惊雷。
这块常常以指甲盖大小模样藏在手机等电子设备中的半导体,是现代技术取得变革性突破的载体,并为我国数字经济贡献了40多万亿的产值。在未来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入发展中,半导体产业将是科技产业和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15]。
目前,我国的芯片对外依存度高,尤其是高端芯片严重依赖进口,自给率不断提升且仍有极大发展空间。反复强调芯片的重要性,本质上是强调核心技术对于竞争力的重要性,这不仅关乎品牌和行业,也关乎国家命运[15]。
只有核心竞争力强大起来,我们才不会被“扼住命运的咽喉”,陷入无助的境地。
奔跑者竞先,华为凭借其核心竞争力在智能手机赛道上保持领先品牌地位 / 视觉中国
华为的成果,印证的不只是深藏不露“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能量,还有上半句“心事浩茫连广宇”的使命感。
历经艰险,华为新机上架开售后,魅族科技官方发文欢迎,并配文“轻舟已过万重山”。不只是华为,国产手机的发展之路正如水上行舟,那些水流湍急之处、风浪狂作的之时的危险,只有经历过才懂得。
曾经的国产智能手机给人的印象是低端、卡顿、鸡肋,高度依赖国外技术加持。如今,国产品牌纷纷走出舒适区,在各领域打磨出技术的“压舱石”,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华为轮值董事长孟晚舟曾在2022年年度报告中,表达了“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的信心。华为Mate 60 Pro系列,是华为向阳而生、生生不息的成果。
正所谓“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种勃勃生机来源于华为一直在脚踏实地突破、转变,不断挑战自我,为自己筑起技术屏障。渡过那些至暗时刻后,华为才能于高山低谷中恣意穿行,于急弯险境中激流勇进,迎来更广阔的天地。
同时,华为奔腾不息的生命力,于重重困难中破土而出的韧性,不仅是企业精神,也是代表了中国的科技创新精神。将自主创新作为长期使命,同舟共济、戮力同心,我们才有底气、有出路、有未来。
华为的生命力在于永远朝着更高处进发,正如热爱征服高峰的攀登者们 / 图虫创意
就像宣传片中所展现的奔流景象,江川汇聚,方能奔涌向前,川行万里,更需山河同心。
上世纪三十年代社会动荡时期,鲁迅先生写下了《无题》,为眼前悲凉的图景大声疾呼。“于无声处听惊雷”,成为经典永流传的名句。
同期,鲁迅还在一篇名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杂文中写道:“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16]
如今虽物转星移,华为引发的震动,仍犹如一团奔突不息的火焰,点燃了我们的斗志。
[6]国际数据公司.(2023).IDC中国季度手机市场跟踪报告,2023年第二季度.
[12]蓝血研究.(2019).干货 最全华为麒麟发展史:一直在吃狗粮!
[14]华为开发者资讯.(2023).华为开发者大会2023(HDC.Together)今日召开,鸿蒙生态引领全场景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