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学生公子诺小米发家,建立在精准对焦利基市场:一二线城市的男性的消费诉求,加上利用互联网取消中间商的低价竞争策略。
可以看到,智能手机活跃的主体是在生活在一线城市,互联网相关从业者,且以男性为主。
意见领袖是足迹最为容易采集的人群,想法多,有主见。对商家而言,这群人最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也最容易产生共鸣,征服起来充满情怀和快感,但竞争对手多,付出代价比较惨烈的人群。
而意见领袖的反面,是沉默多数。他们的声量小,网络足迹较难采集,但一旦深耕护城河较深。
这是IDC前六品牌的品牌体验店占比:该品牌在该层级的网点数/该品牌总网点数
可以看到,县级官方渠道覆盖率较高的只剩下华为和oppo。单个县城和周边乡村的市场虽小,扛不住总数大。对活动在这一范围的居民来,手机更接近于大件消费品,他们对面对面的线下体验诉求更高。因此,华为和oppo在这一层级的市场,犹入无人之境,可以愉快的喝酒吃肉。
线上低价虽然一开始成就小米。但现在线上线下的同价要求,和线下中间商的存在,让小米在线下很难施展手脚。对被指责高价低配的华为和步步高系来说,由于线下网点的密集,他们可以很好的和低线城市的人群对话,而线上对他们来说是额外的高利润,可以进一步反哺线下。
下面是百度品牌相关搜索中女性占比分布(由于百度用户默认性别为男,女性比例比实际值偏低):
华为也是个男性气息浓厚的品牌。华为最近找了小鲜肉代言等营销策略,可以看出华为对自身软肋还是有一定认知的。
小米破局,需要在沉默多数的人群中,再次找到新的利基市场,进行精准定位。这群人可能对手机知之甚少,对参数一脸困惑。征服他们可能显得有些无趣,但精英付出的一块钱,并不比普通人的一块钱高贵。
感谢讚的各位,想不到一个普通知乎用户,竟然获得二百多赞,真有点受宠若惊。不过我当然知道不是我说得有多么地好,而是大家对小米的怨气实在太深了。
其实小米内部有无问题我不知道,但是小米的销量下跌就是有点活该了。现在国产厂商都在向高价手机的方向前进,而小米这种所谓抢购的方式,其实就等于关掉了自己走向高端的大门。试问一个对价格不太敏感的消费者,(简单来说就是有钱),又怎会有时间有精力,去进行所谓的抢购呢。难听说一句,说出去都掉面子啦。而且小米抢购的时间也很奇怪,上午十点,这个时间,正常的成年人都在工作啦,难道个个的工作都是坐在办公室无事干吗?这个时间对谁会比较适合呢?只有是学生(还是不喜欢上课那种),或者无业的人。试问这种消费群体又怎能走上高端呢?
当然你可以说加价购买。我本人并不反对加价购买。但是加价购买总会给消费者心里有个阴影,总觉得做了冤大头的感觉。试问谁会喜欢这种感觉。
我本人是支持小米公司的,就一家公司而言,小米不但成功,而且有可取之处,同时给消费者一个廉价的选择。但是现在国内手机市场如此残酷,我真心觉得小米公司,现在遇上重大危机了。
看了前面几个高票回答,发现似乎都没有意识到,小米去年产品线的断流问题。以及小米重心转移问题。
小米去年全线都在被动挨打,一个小米4作为小米的中高端产品从14年撑到了15年。
810爆出的巨大问题也严重动荡了消磨这个高通系手机厂商的出牌路线无法使用的情况下,小米能打出的手牌极少,然而同期抱着联发科和三星大腿的魅族,和自家麒麟功耗优秀的华为,显然没有这种情况。看看魅族2015一路上涨的市场占有率也可以看出一二。
同时被给予厚望的小米4c,一方面因为塑料机身不得中高端人群喜爱。一方面因为边缘触控导致的多点触控问题和续航(详见百度小米4c吧)对销量又是巨大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小米能打出的牌极少,808的价格不低,如果要搭载808,那么肯定只能选择消磨产品线c的定位失利,导致小米自我封闭道路。同时业内对小米5的极大期望,和小米4c的存在,导致小米5没有任何可能搭载808。于是小米产品线都毫无作为。
而低端机的红米又同时面临魅族的魅蓝系列,360的酷派大神系列,华为畅玩系列围剿。而整个15年,红米也几乎全是在应付魅族的组合拳,然而在疲于应付的情况下,断流,产能(实际上是因为红米note3全网通soc价格居高不下)不足也频频发生。整个15年毫无疑问小米手机的战争都是失败的。
但是小米在手机方面不作为外,在智能家居范围却有极大提升。小米电视第三代发布,空气净化器第二代发布,净水器和空调,并且与美的达成合作。看看天猫空气净化器销量第一的品牌,也许手机方面失利也情有可原?
总得来说,小米现在体量还不够,应对各种危机情况的反应能力不够。对各方面的覆盖能力也不足,还有很长路要走。
这两年它暴露的几大问题:国际化问题、渠道下沉问题、核心技术研发问题,都可以说是产业链布局不足的问题。但对于一家成立仅五年的公司,想短时间内做到这种没有十年时间就做不好的事情,未免太难了。
据说小米内部复盘,觉的融资还是不够激进,如果当初多融几十亿美元,也会不同。
小米 4 的「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小米 5 的「黑科技」,都是心态不好的体现。我相信小米的手机团队也对这两款产品的卖点会有心虚,但还是硬着头皮就上了。
MIUI 加广告,也是心态不好。不敢相信产品经理做这个决策时扪心自问它的产品体验是对的。但也硬着头皮上了。
这种硬着头皮上,曾经是 ok 的。也许五年前行,三年前行,但这两年就不行了。只是因为智能机的人口红利结束了,消费者变精明了。
其实小米不用做什么真的黑科技,不用像华为一样做自己的芯片。小米只要保证一直是国产安卓机里品质最好的,只要保证自己的口碑一直非常好,成为海量消费者换机的首选,它就足够安全。
其实苹果就是这样。苹果从 iPhone 4 之后,哪儿还有什么黑科技,只是因为它能保证自己足够好,品牌没有被超越,保证自己是消费者的首选,它就有足够时间和空间去运筹下一步。
看了不少答友们的回复,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小米运营出现的“问题”,我的观点不同,我认为小米没变,变的是市场。
小米成立之初,相比国际品牌的四五千的定价,相比国内众多山寨品牌惨不忍睹的品质,相比国内正规厂商产品一般、为渠道所累。小米以绝对的性价比,加上世界准一流的品质,杀出血路,瞬时成为国内品牌销量第一。
在这个阶段,也是国内智能手机普及阶段。任何普及,都有一个顺序,智能手机的普及同样是先城市后农村、先总监后厂妹、先博士后文盲。然而前者占有了信息、经济、思维的优势,小米产品不需要广告也会被这类人迅速理解。在硬件发展极快,硬件还是智能手机发展的绝对瓶颈的前几年,小米以发烧的配置,流畅且更为优越的本土化UI,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胜利。
小米的阵容没有做出调整,继续以极客的态度在做产品。而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几近普及,后普及的人群,极易受外界影响,关注偶像代言什么手机,喜欢手机冠名的综艺节目,曾经保肾却没有拥有某款身份机现在还对其外表想报复性拥有。
此外,这两年国人,尤其是产线工人收入增长明显,对于价格早就没有之前那么敏感。网红主播的盛行,网红脸手机同样走红。然而这个时候,智能手机的瓶颈似乎已经不是CPU,发烧逐渐成为贬义。
同时,对手也逐步成长起来,尤其在营销和水军方面更是登峰造极。对于线下渠道的投入,对手远胜小米;对于线下平台,售货员小妹卖一台小米提成30元,卖一台他牌提成200元,导致小米丧失了球迷。对手在下半场连进三球,进球的是:营销、网红脸和线下渠道。
没错,小米这些年没有变,变的是市场。同时,小米的确在最最良心的追求高配置的路上,被高通骁龙810和820坑了一把,前者是发烧,后者是迟到,导致小米旗舰线新品发布节奏紊乱,错失了太多的机会。
我们不得不去追问为嘛OV品牌如此低的配置,以如此高价(通常近两倍),并且在UI还是落后很多的情况下,销量还能超过小米,甚至还在以如此迅猛的增速?问题也在于市场,一种不成熟且不健康,又有些康脏的市场存在。因为我们人口中的大部分,是很受周边讯息影响的,轰炸性的水文自媒体能够潜移默化的改变目标受众的心理。
同时,小米自身也太受助力自己成功的性价比所影响。小米一直以来追求极致的性价比。然而长期以来一直把天花板设置在1999元的弊端是,无法用更多的新技术、新理念。我所知道在小米note产品筹划时期,还是有太多的黑科技没有运用,事实上消息这些年有太多的技术储备还没有投入实战,原因之一可能就是价格限制。
当小米5发布的时候,一如既往的成为国内所有新发布手机中的最大热门,网络评论热度之高也让渠道之王们望尘莫及。但更多的比较评论是:和苹果6s、三星s7/edge的比较!尼玛小米5的售价只有后两者的四成啊!所以,我想象:如果小米放下价格包袱做产品,把储备科技运用到产品之中,采用更多的新科技和新技术,尼玛产品一定吊炸天。试想三星和苹果在设计旗舰机的时候,可不考虑采用哪些新技术、新材料的成本问题!
红米品牌已经也采取代言人模式,小米之家也开启了线下渠道的浪潮,豪言要做四五K的手机势必也放下了价格包袱。雷布斯拜访三星,也是在寻求CPU不扎在同一棵树上的风险。这些都是这场比赛后的调整吧。
小米手机虽然在去年、今年上半年的确不是很给力,但小米始终都没有改变自己的价值观,未来不存在任何的道德风险,只会拥有更多的分手之后的想念、再重新回到一起。此外,小米在这两年里大大开启了生态链产品模式,未来会是手机和生态链产品两条腿走路的互相支撑模式。
当太多的人知道O牌的确不是国际品牌、V牌的确不是全世界拍照最好的手机,知道很多品牌渠道利润就近千元。小米这类全心做产品,性价比逼近盈利极限,UI更新重来不忘老用的品牌,且从来不打伪爱国牌的厂商,现在的颓势,仅仅是间歇性萎靡吧。因为整个赛季,俱乐部的辉煌历史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