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彦斌新浪博客第十届儒商论域(2023):儒商精神与文化中国——精神人文主义视域下的新商业文明
为了建立儒商认同,为了建构更有伦理、更有效率的新商业文明,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与长江商学院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进行了不懈探索,将于2023年4月8日(星期六)在北京共同举办第十届“儒商论域”,主题为“儒商精神与文化中国——精神人文主义视域下的新商业文明”(Confucian Entrepreneurship and Cultural China——New Business Civiliz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Spiritual Humanism),并设置以下四个分议题:
儒商,是中华文化语境下文化认同的“儒”与全球化语境下身份认同的“商”叠加而来的复合概念,是能够把哲学意义上的“知”与商业实践上的“行”合二为一的商人典范。在儒家经济圈的范围内,儒商的传统源远流长,从先秦的子贡,到近代的张謇、涩泽荣一和陈嘉庚,儒商典范层出不穷。儒商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语境范畴和全球华人的共同记忆,其所凝铸的精神内涵,也可开出全球意义(Global significance)。
当代儒商概念从学者、企业家群体走向公共领域,和杜维明先生的阐发密切相关。杜先生视儒商为企业界的士君子,是关切政治、参与社会、注重文化的企业家,也是“认同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基本道德伦理,并以儒家核心价值从事企业的知识人”。杜先生在将儒商精神导归源头活水(士的自觉)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现代性(公共知识分子)意义。“人不仅是一个理性的动物,而且是一个追求意义的动物”,儒商作为一个文化认同的概念,是从“追求意义”的角度进行阐发,是一种对企业家的期望。
以商业行为实践君子人格,是儒商精神的精髓。将传统儒商精神与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相融合,是思想界和企业界的共同命题。“儒商论域”于2013年首次举办,通过开展学者、企业家间跨学科、跨行业、跨文化的对话,将精神人文主义的哲学思考同全球商业伦理建构相结合,进而启发和孕育具有儒家学元素的新商业文明。
古人为什么爱用瓷枕?相比于柔软的枕头,瓷枕过于坚硬,枕着会舒适吗?这令许多人不解。
猗与二三子,莫匪齐所托。造真探玄根,涉世若过客。前识非所期,虚室是我宅。远想千载外,何必谢曩昔。相与无相与,形骸自脱落。
贾谊的《过秦论》中,曾提到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这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为了削弱各国军事实力所施行的举措。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亦言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然而世事浮沉,秦始皇这些试图维护王朝千秋万代的努力终究没有奏效。在这十二个金人铸成后仅仅十四年,一个庞大的王朝轰然倒塌。那这十二个见证着王朝极盛的金人,究竟去哪儿了呢?
孔子的一生中,接触的人比较庞杂,但他唯有与弟子在一起的时候,他的精神才是最放松、最自由的,他的思想才是最活跃、最深刻的。尽管他倡导“有教无类”,在弟子出身、年龄上不刻意设置门槛,但他的一众弟子,在拜入孔门时,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至少都是比孔子小的人。可以说,孔子是在与年轻人交换意见、交流心得、碰撞思想、共同生活与奔波中走向“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之圣坛的。很大程度上讲,年轻人是塑造作为思想家、教育家之孔子的最核心力量。当然,年轻人也是汲取孔子思想智慧、光大孔子理论学说的最关键群体。本文将探讨一下,孔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年轻人。
《文心雕龙》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智慧也穿越千年时光,熠熠生辉,对汉字文化圈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深刻影响,不仅是中国文论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也是世界文学理论的瑰宝。
古琴,居中国“琴棋书画”四艺之首,为中国所独有,是中国传统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近日,记者走进故宫博物院,探访故宫博物院藏“九霄环佩”的递藏渊源以及故宫古琴的研究、保护、活化工作。
如今,无论家庭或外出宴请聚会,公筷分餐大行其道,但以往国人中餐聚会,多采用围桌共食的方式,这样既显场面隆重热烈,又显热情亲密。尽管围桌共食方式已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传统,但其实分餐自古就有。分餐制的历史无疑可上溯到史前时代,而合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其后逐渐发展出具有现代意义的会食制。
明太祖火烧功臣楼是一个著名的南京民间传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在功臣楼上宴请开国功臣,却暗地在功臣楼里埋藏火药意图暗害群臣。宴会中,朱元璋中途借故退席,然后命人锁住楼门,引爆火药,将楼里正在吃喝的一群功臣全部炸死。只有徐达事先得到“活神仙”刘伯温的预警,紧跟朱元璋一同离开而逃脱。
自2008年起,清明节与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成为了国家法定假日。清明节由来已久,中国古人历来很重视清明节,那么在古代清明节人们放假几天?又是怎么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