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之少女除妖师事故回顾与初步调查 2025年3月29日,三名女大学生驾驶小米SU7在安徽高速公路发生碰撞事故,车辆起火致3人死亡。小米官方公告显示,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系统检测到施工路障后发出提醒并减速至97km/h,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但仍发生碰撞。该事件引发公众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强烈质疑。
小米的技术名称调整 5月4日,小米官网将SU7车型的「智驾」相关表述统一改为「辅助驾驶」:
Pro/Max版的「Xiaomi HAD」更名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官网强调其技术可实现车位到车位的辅助导航,但明确需驾驶员设置导航并保持监管。
政策规范:4月16日工信部要求车企明确功能边界,禁止夸大宣传,禁用「自动驾驶」「智驾」等术语,须采用「辅助驾驶」标准化表述。4月2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发布倡议书,要求企业依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规范宣传。
行业调整:除小米外,理想、蔚来等品牌在宣传中降低「智驾」出现频率,转向「辅助驾驶」「智能出行」等谨慎表述,部分门店仅在用户询问时介绍相关功能。
安全责任界定:事故暴露智能驾驶技术边界模糊问题,更名旨在强调「驾驶员主体性」,避免消费者误以为车辆可完全自主操作。
规避营销风险:此前「智驾」等术语易被解读为高阶自动驾驶能力,而实际技术仍属L2-L3辅助层级。监管部门认为过度宣传可能诱导用户脱手驾驶,增加事故责任纠纷风险。
技术发展:命名调整不意味技术倒退,而是推动企业更务实优化感知、决策等底层能力,如小米的端到端大模型架构。
行业合规:车企需在技术创新与合规宣传间平衡,未来营销重心或转向安全性验证和真实场景体验。
建议进一步关注监管部门对事故的最终责任认定报告,以及小米辅助驾驶技术在实际道路中的持续表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