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之我就是神近日,总部位于江苏盐城的悦达起亚,传出要安排管理岗员工分批次轮休的消息。坊间多认为,这实际是一种变相裁员。悦达起亚近年在华销售下滑,可以说是整个韩系车在华发展疲软的缩影,像极了2017年前后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的溃败。这当中,既有两国地缘关系影响,也有中国本土产业迅猛发展、对韩实现了国产替代,以及新能源车快速跃起等原因。
《真故研究室》日前联络悦达起亚中国的首席运营官(COO)杨洪海,想咨询轮休及悦达起亚宣称的接下来要电动化转型等问题。杨洪海表示:“时下很多舆论都是抓眼球、乱写的。”随即发来一篇新华网客户端刊发的《多维度发力,起亚在中国市场加速转型发展》的文章。若细看里面悦达起亚说的面对未来的“既要又要”,其实恰好描述的就是现在悦达起亚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5月9日,一份江苏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下称“悦达起亚”)的内部通知在网上流传。通知显示,为实现电动化转型,业务及人员结构需要整合,将安排管理岗员工分批次轮休,第一批轮休时间长达一年,自2023年6月1日至2024年5月31日。
轮休期间除了首月支付正常工资外,其余月份均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工资,期间员工不享受公司福利、调薪、激励金等政策。一名内部员工透露,第一批名单包含130余人,主要为公司老员工。
事实上,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韩国车企之一,悦达起亚曾凭借性价比和合资车的优势,在2016年创造了年销65万辆的成绩。但随后几年,就进入了跌跌不休的模式。
2017年至2021年的销量呈趋势性下滑,分别为35.9万辆、37万辆、28.9万辆、24.9万辆、15.2万辆。到2022年,悦达起亚的销量更是跌出了10万辆的盈利“生死线万辆。
当更具备性价比的国产品牌追赶上来时,起亚就只能夹在都主打性价比的国产品牌和日系品牌之间,比上卖不了高价,比下打不过价格战,起亚的位置很尴尬。
而经销渠道作为传统汽车销售的主要方式,近几年却经常传出起亚的经销商哭喊巨亏、盈利不佳、加速退网的消息。
此外,起亚在连年亏损之间,还经历了从东风悦达起亚变成悦达起亚的东风退股事件。
悦达起亚的落寞感在中国并非独一份。与起亚一同境地的还有母公司现代起亚集团的另一品牌——现代。两者的疲软表现,共同塑造了韩系车目前在中国车市的观感。
2022年现代集团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仅为34.3万辆。其中现代品牌只卖出了25.4万辆,同比下滑27.8%;起亚品牌销量为8.9万辆,同比下滑29.9%;捷尼赛思品牌销量仅为可怜的1457辆。
悦达起亚的境地让人不由得想起了韩国的三星手机。目前看,两者颇有殊途同归之感。
回归到汽车,悦达起亚和现代,目前在华状况也比较尴尬。韩系车在华市占率已经从2012年的10%左右,下跌到2022年的不足2%。
实际上,在悦达起亚和现代之外,韩国的双龙汽车和大宇汽车也曾短暂地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只不过它们要比现代和起亚没落得更早。
或许是因市场被抢,起亚着急了,今年2月,杨洪海在微博“手撕”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并抛出一连串反问:“水军也要将(讲)素质,你说我们是棒子车,请先反思一下你的产品?BYD品牌名字好听吗?不就是一句骂人的话吗?哪天你的产品能不在大街上自燃?何时你能标真实里程数?何时你可以不弄虚作假?何时中国海关乘用车出口数据第一名是你?”
2022年,现代起亚集团全球销量达684.5万辆,仅次于丰田和大众之后,这也是现代起亚首次在全球销量中排名第三。
此外,在美国市场,现代起亚集团的市场份额首次突破了10%,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也高达9.4%。
究其原因在于,韩系车一贯的高性价比打法,满足了当地普通家庭最基本的购车诉求。
颜值上过得去、油耗低、质量稳定、价格便宜,对比日系车价格上更具优势,对比德系美系车,油耗低的同时价格也低廉,对许多人来说,购买韩系车是一种务实的选择。
从其电动化转型来看,似乎也只有中国市场跟不上电动化变革,实际上现代起亚集团在新能源车型上的布局完善程度甚至超过了日本品牌,油电混动、插电式混动、纯电动、氢燃料电池车,都有量产车型。
2022年的欧洲新能源集团市占率排行榜上,现代起亚排名第四。而从业绩上看,2022年,现代纯电动汽车IONIQ 5和IONIQ 6,两款车型销量超10万辆;起亚EV 6全年销量近8万辆,都快赶上在中国市场的总销量。
可以看出,不论是在传统燃油车型还是新能源车型,现代起亚集团的起步和转型都不算晚,假如中国市场与欧美市场同步推出,不至于到2023年了才喊电动化转型的口号。
虽然目前起亚在国内也有新能源车型K3在售,但从其销量上来看,2022年全年销量仅1.2万辆,而比亚迪单一个宋,2022年销量就达47万辆,就连东风的岚图都有1.9万辆的销量。显然起亚在中国销售的新能源,面对一众国产品牌完全打不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