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云知道乐小米但巴塞君在看引进版本时,发现在IMAX、杜比等常见银幕制式里,好像混进了什么奇奇怪怪的东西。
卡拉OK版,即“sing-along”版,通俗理解,观众能在影院像在KTV一样跟着唱歌。
怎么跟着唱呢?大银幕会出现特殊字幕效果的歌词,和KTV包间屏幕上彩色字幕一样。
除了亮剑奥斯卡,这部片子口碑贼硬,豆瓣8.6,IMDB8.3;票房,贼好,有史以来最卖座音乐传记片,全球票房破8亿美元。
熟吗?世界杯等各类体育比赛,只要是抒情感人的画面,几乎一半都选用(《我们是冠军》)来配乐。
皇后乐队,融合华丽摇滚、前卫摇滚、古典音乐、歌剧及重金属种种流派。他们的作品,几乎能找到所有欧洲音乐的影子。
四个人搞乐队,本来只是爱好。一个学牙科,一个学电气,一个天文物理学博士在读,还有一个时任机场行李搬运工。
他玩乐队放弃博士学位36年后,跑回去完成博士论文,和人合写天文科普著作《砰!宇宙的完整史》,还当了利物浦John Moores大学名誉校长。
参与乐队前,弗雷迪是个普通机场行李搬运工,空闲时间写写歌,每天被父母嫌弃不务正业。
但他有天赋,“比别人多四颗门牙”(龅牙)带给他宽音域,于是他自荐成为“微笑乐队”一员。
先给自己改名“弗雷迪”,再把乐队名改成(Queen)“皇后乐队”。从大学地下酒吧,到出乐队专辑,再到全国巡演,名头越来越响。
这首歌,特立独行。正常一首歌3分钟,他偏要翻一倍,6分钟。风格节奏史无前例复杂,偏要冒险拿它当专辑主打,为此直接和制作人闹翻。
电台播放后,有多少人夸,就有多少人骂。但它作为唯一一支两次销量超百万的英国单曲,足够伟大。
从异性恋爱上玛丽,到发现自己是双性恋、同性恋;从乐队主唱,到厌倦巡演单飞,最后又回到乐队,参与LIVE AID演出。
的灵感来源,正是1977年英格兰中部宾力大厅一次演出现场,观众都在跟唱。
吉他手布赖恩梅创作这首歌时,就琢磨着想搞出来“观众也能参与的歌曲”,让没有乐器的观众,跟着节奏拍手跺脚。
和其他摇滚乐队不同,NBA、奥运会、世界杯等各种场合反复使用,让他们的歌传唱超出乐迷范围,嵌入每个人脑子里。
《波西米亚狂想曲》有大量当时皇后乐队巡演时酒馆、大厅、演唱会的还原,现场感十足。
到了最后非洲义演,舞台上每个细节更是近乎1:1还原,钢琴上饮料杯摆放,都做成一模一样。
摇滚演唱会现场,尤其是最后十万人的大场面, 台上台下一起唱“We Are The Champions”,这么燃的情形,谁顶得住啊?
就算普通放映版本,情绪到位了,怕是观众都忍不住偷偷跟着哼,不如干脆放卡拉OK版,大声唱出来。
尽管皇后乐队的歌,不是谁都能唱的。但影院伸手不见五指,大家完全不用害羞,能安心操着各种口音的英文,唱出中国好声音。
影院工作人员放映前提示,不是不要屏摄,而是不要在观影过程中,使用大水枪喷水。
观众穿着变装的各种衣服进场,电影放映时,大声重复台词、附和演员甚至和他对骂。
然后各种情节人工4D。新婚部分,观众向周围扔大米;遇到下雨,四处洒水;演到停电,掏出手机点亮屏幕给主角照路。
号称古今第一烂片拖米韦素《房间》,也是Cult狂欢新宠,还有影评人煞有介事写了篇观影指南。
放映时,画面出现勺子,朝银幕扔塑料勺子;主要角色出现,大喊:“Hi XX!”;出现玩橄榄球画面,拿出准备好的橄榄球,与好友在影院相互扔球。
但如果有特制版本,也未尝不是种新尝试,就像《波西米亚狂想曲》卡拉OK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