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个网址你懂的在全面屏将手机视觉沉浸感推向新高度的同时,这一可以让手机在同等尺寸内塞下更大屏幕的设计方式,已经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随着全面屏的发展,在大屏化成为发潮流之后,全面屏也很好的解决了屏幕与机身尺寸同时增大之间的矛盾。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进入全面屏时代之后,手机屏幕的尺寸是越来越大。在去年秋天,全面屏风潮方兴未艾之时,OPPO、vivo的当家产品R11s和X20都是6.01英寸,到了今年R15\X21的屏幕就增长到了6.28英寸,而且Plus版本也已经消失。
纵观近期的各家发布的新旗舰机。华为P20 Pro是6.1英寸的屏幕、一加6有6.28英寸屏幕、坚果R1则是6.17英寸屏幕、小米8是6.21英寸屏幕,刚刚发布的vivo NEX拥有6.59英寸屏幕,OPPO Find X也采用6.4英寸的大屏。当然,后两者由于采用了多种“黑科技”实现更高的屏占比,其机身三围和其他厂商的旗舰产品相差无几。
不过,即将在本月登场的两款新品——小米Max 3和荣耀Note 10,则让消费者想起了之前曾经引领风潮的巨屏手机。根据网络上的爆料信息,这两款新机都将拥有6.9英寸的屏幕和5000mAh+的电池,可以说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平板了。
手机屏幕逐步变大的缘由,是和智能手机性能的提升以及消费者审美需求的变化息息相关。在手机刚刚出现的时候,除了高科技之外,傻大黑粗是它们的重要标签,而在技术进步、工艺提升之后,手机马上开始向精致小巧发展,君不见,乔布斯乔帮主就曾经直言3.5英寸是手机的黄金尺寸。
很可惜,在手机游戏、社交软件、视频APP风起云涌之后,手机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PC成为大多数人的日常娱乐设备。小巧玲珑的手机是安放不下我们躁动的灵魂,所以手机屏幕尺寸从3.5英寸——4英寸——4.7英寸——5.5英寸——6英寸......
大屏潮流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伴随着手机的轻薄化趋势,随着智能手机的元器件越来越多,而手机又要更加纤薄,加大尺寸以放置元器件是必然的选择。同时,由于智能手机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加深,用户使用手机的时间更长,想把电池做大,手机尺寸就必须相应增长。
屏幕更大意味着手机内部空间更充裕,长袖善舞也要有施展的平台,足够的空间意味着更大的优势。大屏手机的优势,其一是提供设计冗余,可以容纳更多的元器件,提供更丰富的功能。其二是便于散热,相同的热量在相对较大的空间势必会散发更快,有利于手机散热的控制。三是可以提高电池容量,空间增大的最大好处在于可以在同一能量密度的情况下电池容量会更大,续航会更强。
值得一提的是,从目前各路爆料信息来看,不管是小米Max 3还是荣耀Note 10,二者的屏幕尺寸都是6.9英寸。之所以这些全面屏版的大屏手机依然没有突破7英寸屏幕,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人体工程学的要求,考虑到便携性等因素的存在,从小至大肯定存在一个临界区间。
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6英寸基本上是手握和眼看的相对平衡区间,再大一些的话对于需求大屏的用户也是可以忍受的,但屏幕尺寸继续上探之后,即使有了单手模式,在单手持握的情况下,持握感也是飞速降低的。对于智能手机这样注重“移动”属性的设备而言,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手机,离开便携性这一特征之后,就相当于丢掉了自己的基本盘,这也是为什么7英寸以上的产品会被消费者认为是平板电脑的原因,毕竟我们的双手肯定是不会对手机屏幕尺寸进行“进化”的。
为何前两年蜂拥而至的各类大屏手机,在过去的一年里呈现出偃旗息鼓的架势?原因正是因为上文提到的全面屏概念的大爆发。之所以此前出现各种大屏手机,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于更多信息呈现的需求,但在全面屏概念之中,同样的三围尺寸之下,屏幕的大小反而变大了,自然会对传统的大屏手机形成降维打击。
至于说,小米、荣耀在全面屏概念席卷市场一年之后,推出全面屏版的大屏手机,其实无外乎效法之前游戏手机概念的故事。在全面屏手机碾碎了传统16:9的手机之后,全面屏设计已经从一个亮点变成了大家默认的常规配置。你有我有全都有之下,还怎么卖呢?
除了设计上的考量之外,市场因素也是不能忽视的。来自工信部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显示,由于今年春天国产手机厂商集中推陈出新,5月的手机出货量止跌回稳,基本上回到了年初的水准。但是5G尚未引爆下一波换机浪潮之时,如何说服消费者换机是摆在所有厂商面前的难题。
当差异被拉平之后,厂商们是需要用新的差异来满足不同口味的消费者。不管全面屏概念如何发展,大屏手机的爱好者始终是存在的,重新拿出大尺寸屏幕这一卖点来满足特定的消费群体就是顺理成章的。大屏手机不管是针对高频的影音娱乐用户还是中老年用户都有着很强的杀伤力,这一点从小米和荣耀官宣新机之后,社交平台上消费者的表现可以一窥。
小米大屏系列拿下拜生产教教众。(别说大屏没毛用,更大的信息输出媒体是生产力的基础之一。用5.0和5.7看PDF/邮件/WEB/视频绝对不是一个感受,5.0就别提什么生产力,那密密麻麻的界面让人看着都烦..
安卓最终也要突破自身的限制向辅助性生产平台转型的,并且google也正在迈出试探性的第一步。手机功能性工具的身份会越来越模糊,它会慢慢地变成移动生产力工具。
如果google和硬件厂家能在交互/持续工作时间/软件兼容/云计算上搞点大新闻,那么手机变异成为新的生产重心指日可待。(求不嘲讽UW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