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武周「跨国公司坟场」印度打了一张「万箭齐发」,富士康来了一个「闪」,小米却一个措手不及,直接愣在原地。
原定跟印度矿业公司韦丹塔(Vedanta)共同推进的的 195 亿美元工厂建厂行动,说终止就终止了——即便这是富士康母公司鸿海在海外的最大项目之一,即便这是双方共同努力了一年多时间才达成的计划,即便这关乎鸿海的芯片大业。
这相当于给段永平的语录作了注解:改正错误要尽快,(那样的话)多大的代价都是最小的代价。
看着富士康的知「三」而退,小米说:我也想止损,可止损也有损 然后眼泪差点掉下来。
凭着「巨大市场潜力」与「廉价劳动力」摆起妖娆 Pose,对着各路外资抛媚眼,是它的必杀技。
它还画了一张名叫「印度制造」计划的大饼,对人发起魅惑攻势:这张咖喱味的大饼,不来尝尝?
对富士康来说,它想押注下一个 China,强化在半导体、电动车产业的布局。
印度有市场规模潜力,有人力成本优势,还有丰厚补贴—— 2021 年 12 月,印度科技部披露,印度已批准一项 100 亿美元的激励计划,以吸引全球半导体和显示器制造商来印度建厂。
而印度也挺会来事:来吧,咱们的「芯片制造本土化」战略,以后就指望你了,肯定不会亏待你的。
富士康发现有些不对劲,这时候,又看到人家的前任、同为果链代工巨头的纬创拖着一身伤,从身旁经过,于是惊觉被坑了。
富士康在印度上演大撤退之后,在相关新闻的留言区,一个一再被问及的问题是:
要知道,今年 6 月中旬,印度监管机构以「向外国实体非法转移资金」为由,宣布没收小米印度公司 555.127 亿卢比,约合人民币 48 亿元。
这是什么概念?小米在印度 9 年的利润总额也只有约 8 亿元,这相当于其 8 年利润总额的 6 倍。
不。去年初,小米已经被印度财政部追缴了 65.3 亿卢比(折合人民币 5.7 亿元)。
两笔钱款加起来,是近 54 亿人民币,折合小米集团 2022 全年净利率的 65%。
也是在这一年,小米进军了印度。雷军去了印度,受到了莫迪的高规格接见,莫迪在社交媒体上直夸「小米是印度制造的重要助力。」
第二年,莫迪访华,印度政府承诺放宽在印开展业务限制。雷军又去了印度,在印度发布会上直接秀起了英文—— Are You OK?
那里的消费市场还不卷,还正处在从功能机升级到智能机的窗口期,人力成本还不高,人家有的是廉价劳动力。
可印度用事实证明,你对它营商环境的每一份期望,都可能变成打在你脸上的一记耳光。
早在 2016 年,印度就把针对手机零部件降了的关税,从 5% 加到了最高 20%。
2020 年 4 月,印度发布了外商投资政策(FDI)修改通知,要求来自与印度陆地边境接壤国家的投资者均须通过政府审批。
两个月后,印度电信部宣布封禁包括 Tiktok、微信、快手等在内的 59 款中国手机 APP;印度政府还被传阻止本国电信运营商采购华为中兴设备。
再过一阵后,印度政府又对华为、腾讯、阿里等至少 7 家中国企业进行相关限制。
到了 12 月,印度内阁安全委员会批准设立新指令,将电信产品分为「可信」和「不可信」两类,随后电信部将中国公司排斥在供应商来源标准的政策咨询会议之外。
2021 年 10 月,印度电信部要求中国手机厂商 vivo、OPPO、小米和一加提供手机和组件的数据与细节。
2022 年 2 月中旬,对华为展开突击性税务调查,还对首席执行官李雄伟发布了类似于边控的措施。
7 月份,印度先后冻结 vivo、OPPO 品牌的资产和银行账户,要求缴纳巨额保证金;
8 月 3 日,印度再次指控 vivo 涉嫌偷逃 221 亿卢比税金(约合 19.05 亿元人民币)。
截至 2022 年 7 月,至少有 500 家中资企业在印度遭遇了税务核查及合规性普查,打击对象从手机厂商、设备供应商到基础设施投资商、移动应用程序供应商。
到了 2022 年 8 月,印度方面又打算限制中国智能手机生产商出售价格在 12000 卢比(约合 1026 元人民币)以下的设备,以推动印度国产手机产业发展。
今年 6 月上旬,印度方面又发了供应链排华新规,要求中国的小米、OPPO、realme 和 vivo 等智能手机制造商,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首席财务官(CFO)、首席技术官(CTO)、首席运营官(COO)必须由印度籍人担任。
④中企出口要控制——必须与当地公司建立合资企业,并以达到百分之百的印度出口额为目标。
从舆情看,已经有不少网友将矛头对准小米了:人家虐你千百遍,你还待人家如初恋?能不能学学隔壁富士康?
在这问题上,倒没必要去绑架小米:小米不是富士康,在对印度市场重仓后,它退或不退,注定不是个可以意气用事的选择,而是个必须慎重考虑的抉择。
富士康离开印度,是被骗一次之后快速止损:它的在印芯片业务布局刚开启不久,所以可以决绝地选择抽身。
2022 年,小米海外市场收入为 1378 亿元,占集团总收入的 49.2%。这里面,小米在印度市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2940 万台,约占小米全球出货量的 20%。
IDC 数据显示,2018 年 -2022 年,小米在印度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分别为 28.9%、28.6%、26%、24%、20%。份额是持续下滑,可连续 5 年坐稳印度第一大手机品牌的宝座。
考虑到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市场,但直到 2022 年,印度智能手机渗透率依然只有 50% 左右,有巨大的增量市场机会,要小米放弃这块已经衔在嘴里的市场,太难了。
2021 年,小米与富士康、伟创力(Flex)合作在印度的两个邦建立了三家制造工厂;今年 5 月以来,小米又宣布将与几家印度本土电子制造商合作生产颈挂式蓝牙耳机产品、生产组件生态系统等。
截至 2022 年,小米大约 75% 的手机零部件都能由印度本地制造,电视 100% 能在印度本土制造。
其印度分公司在班加罗尔总部有 1000 多名员工,在印度五个地区设有办事处,印度的制造业合作伙伴有超 30000 名员工。
对小米来说,一张投资的大网已经撒下去了,一旦能将在国内的经验 Copy To India,那想象空间自然不小。
若是退出,沉没成本跟供应链中断善后成本不会少。这点可参照 2021 年福特退出印度市场,它的员工遣散与供应链赔偿费用达到了 18 亿美元。
因此,小米势必会两害相权,在高企的「合规成本」跟更高企的「退出后的损失」之间拿捏平衡。
如果说,小米被毒打后仍未退出,难以挫伤印度制造,那富士康的退场,也许会给印度制造一记重击。
莫迪此前已将芯片制造作为印度经济战略的重中之重,以追求电子制造的「新时代」,富士康则成了「全村的希望」,几乎可以去掉「之一」。
富士康的体量和影响就在那,它的遁走必然造成连锁反应。Counterpoint 研究副总裁尼尔 · 沙阿就说:这笔交易的失败无疑是推动「印度制造」进程的一个挫折。
英国记者爱德华 · 卢斯在《不顾诸神——现代印度的奇怪崛起》中写过:「从新德里最高政府部门的走廊到昏昏欲睡的地方官员的法庭,印度的政府机构和法律部门有些明显的共同点。它们从不会在你的生活缺席,除了真正需要它们的时候。」
虽说对中国企业的打击极具 ABC(Anything But China)策略的针对性,但在对外企杀猪盘方面,印度一直都是个狠人。
2018-2020 年两年间,亚马逊花在印度的法律合规费用为 12 亿美元,占到这两年亚马逊在印度营收的 20%。
在去年,亚马逊又被印度方面以「只卖中国制造商品」为由,告上了法庭,说它妨碍自由竞争,罚款人民币两个亿。
受伤的何止是亚马逊。2022 年,印度政府以「垄断手机商店收取 30% 佣金」的罪名把苹果告了,要求苹果公司缴纳约合 11 亿人民币的罚款。
库克直言不讳:「印度只有 5% 的人用 iPhone,我们怎么垄断市场了?」
一旁吃瓜的谷歌,刚搬来小板凳,结果也被敲上竹杠,理由也是垄断——你安卓系统在印度市占率高达 95%。
谷歌认了罚,缴了 11 亿元人民币。印度一看,够爽快,就再来一笔吧,一个月内,又追罚了 7.8 亿元人民币。
外加三星被罚 15 亿人民币、诺基亚被罚 17 亿人民币 印度是生怕世界科技企业不知道它是坟场式的存在。
结果就是,世界银行发布的《 2020 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印度被认为是「全球最难做生意的国家」之一。
src=▲世界银行发布的《 2020 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印度被认为是「全球最难做生意的国家」之一。
印度《商业标准报》报道,过去七年时间里就有 2783 家跨国公司关闭其在印度的子公司或办事处,占其跨国企业 1/6 左右;而在印度大型注册的跨国公司中共有 1700 多家「跑路」,占现存公司高达 1/3。中国商务部的统计就显示,2021 年中国企业对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下降近七成,只有 6318 万美元。
法律学者李钦就说,印度的法律可以用十五个字来概括:「高标准立法,普遍性违法,选择性执法。」如果翻开印度的《公司法》(Companies Act),不算各种修正案,法案本体就有近 30 章 500 条。如果稍加留意,人们就会发现这部法律里面基本上每一条后面都跟着罚金、监禁等违法后果。从里面随便挑出一条,就可以明白为何违法在印度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不稳定的营商环境,就是最好的「逐客令」。而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容不得瞎折腾。
印度下黑手下第一次,外资企业们会拿着新兴市场入场号码牌,说:那还是个巨大的蓝海市场,智能手机覆盖率不到 60%、5G 建设还是起步阶段、换机潮还未开始 这些都对应着增量空间与 Copy To India 的机会。
下黑手第二次,部分外资企业会打退堂鼓,但心里还是会做自我建设:出海嘛,难免会受政治、宗教、社情、治安等因素影响,得保持定力 + 顺应环境。
虽说脖子短的印度没有被卡脖子之忧,可对于高度依赖外资的印度来讲,外资被赶走被吓跑,只会让「印度制造」的愿景加速落空。
对中国企业而言,它们可能有 100 个理由无法放弃印度市场,可真要放弃印度市场,只需要 1 个理由就够了——营商环境糟糕到超出其承受力阈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