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瓦尔德废墟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是推动区域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基础最好、开放程度最高、市场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从全国人工智能版图来看,大湾区的产业规模位列第一梯队。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查询天眼查数据了解到,截至9月10日,全国存续在业的人工智能相关的高新技术企业共30446家,其中广东以5276家位列全国第一,江苏和北京分别以2945家和2670家,排名第二、第三。聚焦广东情况来看,广州和深圳以2295和1582位居全省前列,珠海则以364排名第三。
这一系列亮眼的数据,折射出粤港澳大湾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劲势头。
“在粤港澳大湾区,AI和消费电子行业结合在一起,会迸发出更多更好的火花。”小米深圳手机研究院总经理、小米区域总部总经理葛维严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湾区具备丰富的学界资源,在AI领域已做出诸多探索,接下来可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目前,小米在粤港澳大湾区已有联合实验室,注重用AI技术包括算法调度和智能修正来帮助手机取得更好的信号。
“虽然与广州、深圳等城市高新技术企业和上市公司的数目相对偏少,但珠海发展速度很快,增幅很高。”9月8日,珠海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邹桦在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行业发展技术论坛上表示,珠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已汇聚了一批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所突破、有所作为的民营新兴科技企业。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珠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308家,新增上市公司4家,总数达到48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3家,超过前4年累计总量,总数达到71家。今年1–5月,全市专利授权量10854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30.67件,位居全省前列。
实际上,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依托原有的产业基础,正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产业。
例如,深圳作为工信部第一批认定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具备通信产业基础,发展侧重智能芯片、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广州继深圳之后,2021年亦成为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发展侧重于工业和商贸等领域。此外,佛山、东莞、珠海等城市亦有人工智能相关政策。
根据《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到2025年,广东将形成以广州和深圳“双城四区”为主引擎,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等珠三角其他地市为核心,粤东西北各地市协同联动的区域创新应用发展新格局。
尽管澳门第三产业比重较高,亦正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发掘数字化转型的可能性,致力于打造“智慧城市”。
商汤科技在2021年落户澳门,针对商汤选择在澳门落地的原因,商汤科技澳门公司总经理尚海龙表示,澳门不仅是一个拥有70万人口的城市,每年还有上千万的游客进入澳门,是一个与世界存在普遍联系的城市,是建设智慧城市最为迫切及重要的地方。
澳门城市大学学术课程主任、澳门城市大学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主任郭永德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澳门经济体系主要围绕服务业,在高等教育更偏向于管理岗或者服务岗,澳门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相对欠缺。不过澳门特区政府也提出了“1+4”的产业政策方针,大力发展信息化技术,加上现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未来将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在人工智能方面,澳门围绕着服务业的应用开展相对合适。”郭永德表示,目前澳门城市大学正开展“AI+”的应用层尝试,比如AI+教育怎么更好地追踪学生的学习进度,AI+旅游如何提高旅客的体验感或服务质量,以及AI+社会服务推动构建智能城市等等。
AI旋风席卷全球,ChatGPT成为热门话题,这背后离不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强大能力,其技术创新迭代也不断驱动更多应用场景的落地。
“自2017年开始,金山办公在AI方面布局和储备了相关技术和工程能力,全公司自上而下拥抱AI浪潮,让大语言模型技术迅速落地国内办公软件领域。”金山办公高级运营总监、WPS用户增长及WPSAI运营负责人汪大炜表示,用WPSAI帮助用户来操作办公软件,将改变软件的“二八定律”,让复杂的功能变简单。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也向着更加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在郭永德看来,AI赋能的遥感应用不仅提高了数据的处理速度和准确性,还创造了更多全新的应用领域,为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农业、城市规划和气象预测等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香港中文大学人工智能方向博士、易视智瞳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卜夫表示,工业视觉智能市场中的产品趋势,即核心技术垂直整合、底层技术通用开发。通过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应用,各行各业综合协作程度不断提高,为工业视觉领域提供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的解决方案。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生产生活的数据基础和信息环境得到了大幅提升。
四维时代科技创始人、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专家崔岩表示,人工智能正在从专用智能迈向通用智能,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人工智能、数字化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为创新和提高效率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小米集团是一家以智能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公司,已经建立起全球领先的消费级AIoT(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平台,截至2023年6月30日,小米A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及平板)数达到6.55亿。
“AI是未来的生产力,也是小米决定长期持续投入的底层赛道之一。”小米集团技术委员会、AI实验室大模型数据团队负责人彭力透露,小米AI实验室已实现AI自研能力全方位覆盖,后续也会持续赋能小米各业务线,始终占据自主研发主导地位。
面对新一轮产业与技术变革,小米该如何拥抱趋势、立足优势,屹立于时代潮头?近期,小米披露了科技战略升级的四个关键路径与原则,即深耕底层技术,长期持续投入,软硬深度融合,AI全面赋能。
“端侧大模型相比于云侧大模型有很多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在成本、隐私保护等方面有更好的应用场景。”葛维严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接下来,小米的AI大模型将更加专注轻量级和本地部署,未来端侧和云侧的融合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体验。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留意到,“大模型”热潮正席卷国内外,比如阿里巴巴发布了超大规模语言模型“通义千问”,百度上线了“文心一言”大模型工具,商汤科技公布了“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体系雏形等等。
“当前AI大模型仍是新兴技术,未来的竞争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厂商的举措、战略方向与资本投资方向。”IDC中国助理研究总监卢言霞认为,目前AI大模型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未来企业要想真正跑赢对手,不能仅靠“一头热”,而是需要培养自身在数据、场景、软硬一体算力等方面的能力。
长安汽车多项智能化成果亮相:至2030年累计投入2000亿元向“数智新汽车”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