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懈可击之高手如林演员表这个说法或许并不准确,我们不妨换个说法:显示器的究极形态,就是变成一扇窗。
窗口外面的真实世界,是无限清晰的,是拥有几乎无穷的动态范围的,是拥有 100% 可见光光谱覆盖的,是拥有连续运动的,并且是拥有真实深度的。
我们的世界在宏观上,注定是连续的,而显示器技术,则是要以离散的帧率、色深、亮度和许多许多指标,来逼近美好的真实世界——我们的分辨率受制于像素数量、我们的动态范围受制于背光亮度与面板技术、我们的色域受制于背光原料和色深控制、我们的运动流畅度受制于帧率、我们的显示器形态只是一块平板。
好在,人类在追求完美显示器的路上,从未停止。真实世界,也为我们指出了显示器技术的发展道路:更高的分辨率、更高的动态范围、更高的色域、更高的刷新率、以及更加丰富的形态。
传统 LCD 技术无法满足这些趋势,即使是 2023 年最新的 LCD 技术,光靠普通背光和面板本身,也只能在分辨率、色域和刷新率上做到不错,但在动态范围这块,即使是顶尖的面板,也很难突破 1500:1 的对比度,这对于动辄需要万级、乃至十万级对比度的 HDR 内容来说,真的是捉襟见肘。
其一,是引入新的发光材料和机制,彻底革命传统 LCD 的底层逻辑,这种使用有机发光材料的技术我们称之为 OLED,其中的 O 就代表了有机(Organic)。
其二,则是通过更变 LCD 屏幕的背光控制单元,来实现更为精细的亮度控制,我们称之为 FALD 系统,FALD 系统的发展趋势,就是让每个区域面积更小,分区密度更高。为了实现它,我们需要把灯珠尺寸缩小,并实现更加精密的控制电路。当灯珠尺寸缩小到微米级时,它的生产制造都与传统 LCD 技术有了天壤之别,为了区分,我们将这种技术称为 miniLED 技术。
如果说 OLED 是革新者,抛开掣肘,在白纸上泼墨挥洒豪情,那 miniLED 技术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OLED 技术得益于自发光的特性,天生就具有极其深邃的黑色和几乎无穷的对比度,Quantum Dot 量子点材料的加入,也让 OLED 能够实现极高的色域覆盖。近几年,柔性 OLED 的普及也让 OLED 以曲面屏、异形屏甚至折叠屏的形态出现在各种移动设备上。
但你可能发现,OLED 技术尽管已经在手机上拥有了近 10 年的历史,在高端电视上也早已落地开花,为什么只有笔记本和显示器行业姗姗来迟,直到近几年才有少量 OLED 产品出现呢?
这是因为 OLED 技术是一个很奇妙的技术,它小尺寸好做,大尺寸也好做,但就是中尺寸最难做。OLED 是一种电流器件,简单来说就是点亮以后你得一直给它喂电,喂电的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驱动”。
小尺寸高像素的手机屏幕可以用性能强劲的低温多晶硅(LTPS),它性能比传统 a-Si 非晶硅强了 100 倍,当然也很贵,不过尺寸小,手机屏幕单价也高,一块 6.7 寸面板一两千,成本还算能接受。
大尺寸的面板像素密度特别低,比如 65/75/85 寸的 4K 电视 WOLED 面板,那一个像素都老大了,a-Si 就能满足性能,也不贵。
中尺寸 OLED 最让人头疼,密度不比手机低多少,a-Si 性能不够,LTPS 那么大一块面板非常昂贵,一直处于一个面板好,但是显示器用不起的状态,直到近年来 QD-OLED 技术逐步普及,中尺寸 OLED 才有希望走进显示器这个品类。
miniLED 相对来说就比较成熟,它可以沿用成熟的生产线,只需要配合全新的背光,就能做到超越 1000nits 的最高亮度,和阳光感的亮度震撼。如果你习惯了 LCD 技术的显示风格,那更新到 miniLED 技术,是无比顺理成章的事情。
如果有能结合两者的显示技术,想必是极其完美的,可惜在目前商用的显示器技术里,耀眼的光亮(miniLED),和无暇的黑色(OLED),只能选择一个。
对于消费者来说,就算再纠结,到最后也只是一个万把块偏好选择,但对于厂商来说,选择一条技术路线 年计的时间、以亿为单位的金钱、以及无数名技术人员日日夜夜的辛勤劳作。
大多数的主流厂家,只能选择二选一,并希望自己押对了宝,但显示技术的头部玩家们,总是能豪掷千金,表演一波“我全都要”的豪气。
在显示技术领域,同时拥有顶级 OLED 和顶级 miniLED 设计、生产、制造、产品化能力的厂商并不多,而能全制霸的寥寥几家巨头之中,三星显示或许是最不能被低估的一个玩家。
作为韩国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企业代表和龙头,三星在世界范围内对不同的显示技术都早有布局,作为极少数具有自研和垂直整合能力的厂商,它从面板到显示器、从小尺寸到特大尺寸,都完成了产品的覆盖。
三星显示器的旗舰系列非常好认,它们都是超宽曲面屏,隶属于 Odyssey 系列(奥德赛),其中 G9 是定位最高的超旗舰,G8 是旗舰定位,G7 次旗舰。
奥德赛这个词可能对于国内玩家来说有些陌生,这是一个来自古希腊史诗的概念,故事我们此处略过,总的来说,表达的是关于远征的英雄主义故事。
其中,最为令人赞叹的,大概是 Odyssey Neo G9 了,这款 49 英寸的 DQHD 超宽屏显示器拥有 2000nits 的峰值亮度,240Hz 的急速刷新,以及半径 1m(1000R 的弧度),唯一的缺点,大概就是价格了吧。
巧的是,我的学长 @玩家翁伟 刚好有一台。当时他想要换掉自己的显示器,问我说想要一款“突破极限”的显示器,问我推荐什么,我就安利了这款 G9,沉浸感极强,观影、工作,都有着极大的提升。
没想到过了两天他就安排上了,同时还安排了一台顶级游戏 PC,我不争气地留下羡慕的泪水。
这个显示器的分辨率高达 5120 x 1440,横跨 49 英寸的对角线。它可以提供两个显示器的工作面积——当然,用来观影和游戏,体验也是绝佳的。
我在这里进行再多沉浸感的描述,那种体验都不如现场看一下,也无需我再用多少溢美之词描述它的性能,真正的目标用户,早就入手在爽了。
假如你恰巧财力雄厚,喜欢超宽屏体验,那就无脑上 G9 吧,曲面显示器的巅峰,用过的都说好。假如你喜欢新技术,有一定的预算但又上不了 G9,那 G8 系列提供了两个各有特色的选择:
如果你更喜欢传统的高性能显示器,那 G85NB 则提供了 32 寸的 16:9 的常规比例和 4K 240Hz 的极致刷新率,同时具有 1196 分区的 miniLED。
三星奥德赛 G 系列定位都是电竞显示器,但它们都内置了三星自家的 Tizen 系统,兼职充当一下 Android 电视盒子也完全没问题。
G9 提供了最为全面的旗舰显示器体验:高分 HDR 高刷超宽超曲,一个不拉,只要有钱,你就选它。
G8 系列可以看成 G9 的功能子集,你可以在“OLED 超宽屏 + 主流刷新率、主流分辨率 + 超棒的 HDR 体验”和“miniLED 常规比例 + 顶级刷新率、顶级分辨率 + 超棒的 HDR 体验”中选择,它更多取决于你对亮度 vs 黑位的选择,对屏幕技术和比例的偏好。
这三台显示器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到了顶级,无论是哪一台,你都可以绝对放心它的素质,到了这个价位,更多的,是关于对自己需求的提问,你想要一台什么样的显示器呢?
三星显示将未来的可能性展现在了消费者眼前,而消费者每一次购买的行动,都是实实在在地在为未来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