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门盛宠老婆我只要你智能手机进入人们的视野已有十多个年头,其外观形态、软硬件配置、性能、功能点在经历了多次演变后,如今已越发趋同,人们的换机欲望越发低下。数据显示,2022 年中国市场智能手机销量或仅约 2.55 亿部,同比下降 19%,各季度销量同比下跌 14%-21%。
而素有 四个轮子的智能手机 之称的新能源汽车,却展现出另外一番场景:2022 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首次突破 1000 万辆大关,同比上涨 56.4%,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占率达 65%,较上年增长 14%。于是,以魅族为代表的手机厂家们,敏锐地从新能源汽车领域,察觉到借势破局的契机。
在一连串数字背后,折射出汽车智能化的高速发展。有机构预计到 2025 年,全球智能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 1.7 万亿美元。随着高通、联发科等手机 SoC 厂家的先后入局,也让手机与新能源汽车之间的交集越来越多,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魅族将其称之为 手车互融 。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手机和汽车行业看上去就像两条平行线,但随着新能源汽车这匹撬动行业变革的黑马出现以后,过去的很多规律,开始被推倒重来,特别是经历过多年互联网市场教育的国内消费者,对于汽车的科技感、舒适感、娱乐性方面的需求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此买单:毕马威中国于今年上半年发布的《聚焦电动化下半场,智能座舱白皮书》指出,有 61% 的国内消费者明确表示愿意为价格合理的智能座舱付费。
而智能座舱软硬件生态建设,对于汽车行业而言是短板,对早已多方历练的手机厂家而言,却是信手拈来;另外,由于智能座舱需要一整套软硬件生态,手机能够充当其中重要的交互工具。多重因素下,原本的两条平行线开始有了交集。
src=6 月 25 日,是魅族 11 周岁的生日,这家在业界颇有些色彩的厂家,总喜欢扮演 引领者 的角色:2009 年,当无数 3C 爱好者们为 iPhone 的高价嗟叹时,魅族打造了智能手机 M8。作为第一部国产智能手机,魅族 M8 让大家更为深刻地领悟到,手指与屏幕直接接触的交互方式,点、按、滑的交互逻辑都是最为合理的。这种具有创新性意义的交互理念不仅推动了国产手机技术的进步,也为随后国产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拉开了帷幕。在如今智能手机行业陷入瓶颈,前进乏力时,魅族看到了智能汽车行业发展的蓬勃动力,并思考着如何以手机、汽车相融合的方式,为行业带来新的启示。
在魅族看来,手机是汽车智能化不可或缺的一环。星纪魅族集团董事长兼 CEO 沈子瑜曾在今年 3 月 30 日的魅族∞领克无界生态发布会上明确喊出了没有手机软件赋能的汽车厂商都将逐渐掉队的口号。
同样是在魅族∞领克无界生态发布会上,星纪魅族集团董事长兼 CEO 沈子瑜第一次提出了 手机域 这一理念。在众多汽车厂家还在围绕着动力域、底盘域、车身域、座舱域和自动驾驶域五大域做文章的时候, 手机域 的出现,无疑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一种新的思路:改变智能汽车技术架构,让手机成为汽车的一部分,让升级手机和升级车机配置划等号,成为超越传统汽车五域的 第六域 。
手机域 的内涵是 手车互融,其核心是魅族打造的首款「AutoPhone」——魅族 20 系列旗舰手机。它能够为车辆提供包括算力、数据、硬件和生态等四大方面的能力共享,让手机与车机的互联从软件层面升级到硬件层面,从而大幅度提升智能座舱的使用体验。
具体来说,魅族 20 可以通过算力和硬件共享的方式,让手机的旗舰芯片为车机所用,做到升级手机即能升级车机,并且使手机车机硬件实现双向协同,打破不同设备间的硬件藩篱;同一个账号,就可以让手机和车机的数据无缝联接,场景数据随用户上下车流转,实现数据共享;此外,魅族 20 的生态共享能力,为智能座舱提供了海量来自手机的应用生态,一改许多车机软件应用稀少的情况。
src=Flyme Auto 则可以视为 手车互融 的灵魂,它是一代经典 Flyme 在智能座舱的延续,一系列在 Flyme 上备受好评的功能,如小窗模式、SmartBar、跨界互联、Aicy 智能语音、自定义桌面,都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这不仅让魅友们大呼过瘾,也让 Flyme Auto 在没有魅族 20 的情况下,依然是好用的车机系统。
不过,为了让 手车互融 的理念能够更好地开枝散叶,魅族还提供了面向行业的标准化产品—— Flyme Auto Core。
Flyme Auto Core 向行业用户提供基础框架以支持 Flyme Auto 的各种功能,并将其带到汽车座舱,同时还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的生态底层框架,包括应用商店、游戏空间、主题中心、浏览器等,以便用户可以基于自己的设计风格打造更丰富的生态应用体系。
星纪魅族集团以「手机域」开创融合发展新未来。6 月 19 日,星纪魅族集团又宣布与豪华纯电高性能汽车品牌 Polestar 极星达成战略合作。搭载 Flyme Auto Core 的纯电高性能 SUV 极星 4 会把 手车互融 带往全球。
虽然近几年随着 CPI、UTG 等新材料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智能手机的形态,但功能的趋同和算力的冗余,以及杀手级应用的缺乏,使得整个行业的发展呈现后继乏力的状态,内卷也不断消耗着各厂家的创新能力。另外,很多手机企业由于比较现实的原因,也只能苦守消费电子业务,即便在软硬件生态构建、用户体验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却无法为更多的领域赋能。手车互融,为当下的手机市场,带来了一次不亚于破土重生的机遇。
对于 车圈 来说,来自供给和需求双重因素,则正在驱动智能座舱更快发展:一方面是智能座舱各类交互技术能提供更直观的科技感和驾乘体验,成为车企寻求差异化、打造品牌特色的核心卖点。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汽车从单一的出行工具逐步转变为 第三空间 ,智能座舱的配置、科技水平的重要程度已超过动力、空间等传统购车要素。这一态势,也向过去对新技术感知不那么强烈的一众车厂,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够得到手机厂家的助力,智能座舱也会经历一次更为全面彻底的提升,进而为两大行业的业界生态带来变革。
src=近日开幕的 2023 MWC 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星纪魅族集团董事长兼 CEO 沈子瑜更是明确表示,数字万物的时代,缺少「手机生态」加持的汽车难以被称为 智能汽车 ,而缺少 智能汽车 也不是完整的多终端互联生态。
当然,要实现手机和汽车两个行业真正意义上的互融,还需要两者更深层次的合作与良性互动:汽车行业迄今为止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汽车又是一套由数万个零部件构成的庞大系统,有许多手机厂家无法体察和领悟的 Know-how;手机厂家对于新技术的触觉更为敏锐,对于用户的体察也更细微,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还积攒了各种车厂尚且比较欠缺的能力,融合的关键在于怎样展示自身的优势,取长补短。一位相关从业者告诉雷峰网:车厂应该让手机厂商发挥自己最擅长的用户体验、软件生态、UI 等等领域的能力,而自己则在一旁起到配合作用。如果车厂比较强势,手机厂商的长处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做出来的产品往往会 拧巴 ;但假如任由手机厂家天马行空,又容易 踩雷 ,信任与默契都很重要。
汽车工业诞生自西方,百年来一直难有国人的话语权,即便进入了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时代,提出 五大域 概念的依旧是外国人。 手机域 的提出,彰显了一种技术的自信。在国外消费者对汽车科技感、娱乐性的感知相对滞后,车厂只会埋头造车,将座舱系统一股脑交给互联网企业的当下,以手机赋能汽车,用汽车帮手机破圈的理念,无疑是充满智慧的。
手车互融 ,让手机和汽车两大平台能够充分结合,发挥各自所长,实现 1+1>2 的效果,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多终端互联生态。许多从业者也纷纷向雷峰网表示,随着彼此融合程度的加深,两者之间的共通点还会越来越多,这也为两个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对于魅族而言,提出 手车互融 这一理念,或许仅仅是第一步,怎样将智能座舱操作系统这块蛋糕做大,才是真正的 题中之义 。尤其是目前国内座舱 OS 正在上演 群雄纷争 ,大量海外市场更是处于蓝海的局面下,怎样集聚更多的力量,向上生长,让不同品牌的汽车,都能有同样优质的体验,这或许是接下来魅族会着重思考和布局的。
|